大陆海关总署10日公布最新外贸数据,今年11月大陆出口额1,793.8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成长2.9%,增速远低于10月的11.6%;贸易顺差也由10月的319.9亿美元降至196.3亿美元,创半年来新低。
华尔街日报点出,11月份贸易数据表现疲软,显示尽管其他数据暗示中国经济增速已开始回升,但仍面临需求疲软等外部风险。
滙丰银行经济学家马晓萍表示,令人失望的出口数据证实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依然不振,过去两个月出口相对强劲只是假期前订单激增造成的一次性效应。
马晓萍称,如果美国形势恶化,未来中国可能不得不更依靠投资来刺激经济。
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分析,由于全球经济状况仍然不佳,中国出口前景依然低迷。在经过一段低迷期之后,进口表现应会改善。
不过中国经济虽呈现回暖的初步迹象,但要带动进口增长还需一段时间。

依据海关统计,11月份,大陆进出口总值为3391.3亿美元,增长1.5%;其中,进口1597.5亿美元,与去年同期持平。
今年1至11月台海两岸贸易总额为1,520.6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成长3.8%;其中,大陆对台出口成长0.7%,对台进口增加4.7%。
受钓鱼台主权争议影响,中日贸易整体出现钝化。大陆11月对日贸易规模锐减,自日本进口连续4个月出现减少,11月年减幅达15.1%,高于10月的10.2%;对日出口也出现负成长,11月减幅达3.8%。
日本媒体称,中国贸易的外部环境总体上不乐观,美国面临「财政悬崖」,欧洲经济状况也没有根本性改善,中国的出口很难有趋势性反转。大陆对日贸易若进一步恶化,势必影响中国自身经济。
大陆11月份对美国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2.5%,一改今年以来的强劲趋势。美国在今年超过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,1至11月大陆对美出口成长8.2%。
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表示,11月27日至12月4日发生的美国加州洛杉矶及长滩港口工人罢工,可能对中国11月出口数据构成负面影响。
陆挺称,这两个港口每年处理美国进口货物的40%,由于预计会发生罢工,美国进口商可能将部分进口贸易提前到9月和10月办理,加大中国对美出口的波动。
另外,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持续受欧债问题拖累,11月份对欧盟的出口下降18%,1至11月份累计下滑7%。
1至11月,大陆与东协双边贸易总值为3,599.6亿美元,增长9.3%;与俄罗斯和巴西贸易总值分为806.2亿美元和783.8亿美元,分别增长11.9%和1.3%。 |